2022-02-22 11:33:19
古代的海瑞抬棺上朝进谏,留下第一清官的美名,他那不怕穷、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近现代同样出现了无数清廉爱民,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未来,不怕死的英雄人物。
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了保全体面,不惜一切代价要打赢,面对进入了白热化的局面,秦基伟将军发誓要“抬着棺材上上甘岭!”誓死拿下这个阵地,最终取得了胜利。
1938年冬天,王震奉命阻击日军,面对日军优良的装备及强悍的实力,王震为了表达自己对抗强敌的决心,在气势上压对方一头,特地让人做了一口棺材。
王震亲自上前线,站在那口棺材上,告诉将士们,自己准备好了第一个牺牲,下定了决心要把性命交代在这里。将士们见王胡子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经过一昼夜的血战,打退了日军。
1998年,朱镕基总理为了在反腐败会议上表明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准备了100口棺材,其中99口棺材,是给贪官准备的,剩下一口,他要留给自己。朱镕基总理说,为了揪出巨贪硕鼠,把老虎和狼一网打尽,还中国一个长治久安,即便是同归于尽,他也在所不惜。
2003年3月5日,任职期满的朱镕基在回答一位丹麦记者的提问时,说出了他的离任愿望,希望全国人民都记得他是一个清官,他就心满意足了。如果人民在此之外,还能肯定他在任上办了一点实事,他就感激涕零了。
本篇文章讲的就是朱镕基。
1928年10月出生在湖南长沙的朱镕基,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他在大学期间学的是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属于高级工程师。
1948年12月,朱镕基开始参加工作,新中国成立不久,朱镕基就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月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成长为一个有抱负有勇气的一国总理。
但关于朱镕基的身世,民间却有不少传言。众所周知,朱镕基是个遗腹子,母亲张氏是为了给父亲朱希圣冲喜才来到朱家,张氏怀孕不久,朱希圣就去世了。朱镕基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九岁时,母亲病逝,他成了孤儿。朱镕基的身世可谓是非常凄惨,却有人传说他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许多官方网址都给出这个说法)。
从小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养成了朱镕基倔强和不认输的性格,因为从小就要自己当家,朱镕基养成了深沉稳重的个性,这让他变得格外独立,有主见、有魄力。
自古以来,都是当“好好先生”容易,当“铁血英雄”难,因为,要做好党的工作,当好人民的好干部,就要坚持共产党人的原则和立场,守好党员的底线,做到旗帜鲜明、铁面无私,这样一来,难免就要得罪人,甚至于与人结怨。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镜子既要照别人,也要照自己,若要敢于斗争,勇于批判歪风邪气,自己更要以身作则,这对于党员的党性观念和能力素质来说,都是极大的要求,比不得徇私枉法、互相包庇的“好好先生们”过得舒坦。
“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年近7旬的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3月19日面对中外记者发言,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此后的3月24日,朱镕基总理在全体会议中提出五项要求,并约法三章。五项要求:其一、牢记公仆职责;其二、实事求是;其三、不当“好好先生”,不怕得罪人;其四、廉政、反腐;其五、勤学、敬业。约法三章:其一、轻车简从出行考察;其二、从时间和人员上精简会议;其三、减少应酬。
同年6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灾害,这次百年难得一遇的灾害祸及29个省市,损失惨重,朱镕基积极组织抗洪官兵,抗洪抢险。同年8月9日,江西九江决堤,朱镕基心急如焚,亲自飞赴现场,看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总理泪流满面,却不愿意让人看见。
面对受灾群众,朱镕基总理给予亲切的慰问;面对抗洪官兵,总理寄予厚望;面对江西九江的负责人,朱总理表示绝不姑息,要彻查豆腐渣工程,揪出腐败分子,还政府和人民一个说法。
西安碑林上,有一则明代的官箴,朱镕基总理从小背诵,铭记于心,还曾多次向官员们推荐。那么,碑文上究竟写了什么呢?还是和朱镕基总理的反腐倡廉精神有关!
官府小吏畏惧的不是上位者的严厉,而是领导者的廉正,因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公正廉洁的人以身作则,下面的人就没有后门可走,因此畏惧,不敢轻易犯错。
能够使人民心悦诚服的不是为官者的能力高强,而是官员的大公无私。为官者大公无私,人民就不敢怠慢他;高位者廉正,小吏就不敢欺骗他。公道生光明,廉洁生威望,一切透明、公平,这才是真正的官威。
廉以养德,朱镕基总理对此深信不疑,他不但不参与那些礼尚往来的请客吃饭,即便是有人想在题词赠字上做文章,他也不允许。这位墨迹难求的总理,在国家会计学院三次题词“不做假账”,却连在自己的母校都吝啬笔墨。
朱镕基对身边的人要求非常严格,手下干部有不好的作风时,只要被他逮住,一定会加以训斥。
敢做敢说,对于朱镕基来说,绝不是口号,而是实践,他就像一块檀香木,质地坚硬,耐腐。而发现朱镕基这匹黑马的人,是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对朱镕基的了解和考察,可以往前追溯到80年代,从88年到94年,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在此期间,朱镕基接待了4次,邓小平在这几年里亲眼看到了上海的变化,倾听了朱镕基对上海改革的看法,也对朱镕基的个人品质有了更深了解。
1990年1月20日,邓小平外出视察,去到了上海,当时的朱镕基是上海市委书记兼任上海市的市长。朱镕基趁着给邓小平拜年的机会,委婉地说出了要开发浦东,让上海成为第二个经济特区的建议,并且代表上海保证,会在全国经济一盘棋中,做出上海应有的贡献。这年春节过后,邓小平鼓励朱镕基:“……胆子要大一些……没什么可怕的,我是赞成浦东开发的……”
为此,邓小平同志破例亲自去做工作,让政治局的领导多关心浦东开发的事,而大力开发上海,需要要征求集体的意见。
李鹏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要求,当天下午就建议让上海方面的负责人先出一个书面报告。朱镕基当时接到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的电话指示,当即表示当晚就加班弄好报告。
也就是这一年的3月3日,邓小平再次出面发声,指出上海是中国发展经济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条捷径,邓小平一直鼓励朱镕基不要害怕,勇敢向中央申请发展上海。
而此时,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欧剧变对中国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人开始动摇,邓小平支持在计划经济基础上搞点市场经济。
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再次与朱镕基谈论浦东开发的问题,认为发展上海并非单一地只是发展上海,开发浦东,本质上连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也包括在内。邓小平鼓励朱镕基好好干,借鉴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争取后来居上。
2月18日,邓小平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心中十分欣慰,他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对朱镕基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上海曾经就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朱镕基认为开发上海,就要“金融先行”,邓小平肯定了对方提出的想法,认为只要金融发展好了,上海的开发便是“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在邓小平同志的眼里,朱镕基是一个兼资文武的全才,既有雄辩之才,又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冲锋陷阵,是难得的人才。
就在这个春节,邓小平和党中央就已经有了让朱镕基调任北京的念头,邓小平想要选一个懂经济的干部,朱镕基就懂经济,但他担心对方的性格过于耿直,容易得罪人,不适合当二把手,因为二把手很多时候做不了主,没办法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在邓小平心里,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
1992年5月,邓小平在视察某钢铁公司时说“……我们要选懂经济的干部,朱镕基就懂经济。”既然邓小平这个伯乐已经相中了朱镕基这匹“黑马”,爱才用才的他,自然不惧其他人的非议,定要提拔对方。后来朱镕基连跳几级,从候补委员成为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央“第五号人物”,继而在1993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人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建议要“多考察,注重实绩”,还有人说“要多听意见……”邓小平知道后,意味深长地讲道“我们需要一批懂经济……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干部,朱镕基就是这样的一个干部,从地方到中央做了不少成绩……好干部就在眼前。”由此可见,邓小平爱才用才的坚决态度。
3个月后,懂经济懂金融的朱镕基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面对货币超发,物价飞涨和股票集资热等金融乱象,朱镕基从严治理泡沫经济和重复建设的面子工程,扶持农业、能源、交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1993年出任副总理,再到1998年升任总理之职,无论是面对“下岗潮”还是“结构性过剩”,中国经济在朱镕基的指导、干预之下,内需、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朱镕基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他没有辜负邓小平对他的期望,邓小平对他的评价也颇高:有魄力又懂经济的难得的干才。
1998年春天,朱镕基高票当选了国务院的一把手,这是众望所归的。此时此刻的他,面色平和,谦恭地低着头,双手合十,躬身致谢。这样的面孔,不同于朱镕基在反腐工作时的义正词严,也不同于其他人昂首挺胸,甚至于不是庄严注目。这样平和的面容,深深地烙印在了众人的心里。
当选总理第二天,与国内外记者会面,朱镕基的神色是严肃的,甚至带着些许悲壮,他知道,地位越高,责任越大,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做一个“以人为本”、“勤政爱民”好总理,这样的责任感,让他显得格外严肃。
这个在美国人面前不苟言笑的总理,有原则,也不乏风趣幽默,他的一切言行,都只为了捍卫中国人民的利益。他那廉政反腐的执政原则,铁血的背后是对老百姓的含情脉脉,他不吓唬人民群众,只吓唬腐败的贪官污吏。他甚至会亲自去了解下岗职工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是否得到落实。
此后,中国无论是反腐还是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上,都取得了令世人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对这些成绩,朱镕基却把它归功于党集体领导的结果,归功于邓小平先生。
《朱镕基答记者问》中记载,在2000年,朱镕基接受日本媒体采访,国谷裕子先夸赞朱镕基是“改革旗手”,朱镕基谦虚地回答:我绝对不敢称自己是改革旗手,这个旗手应该是邓小平先生……我在改革中所做的工作是党中央集体支持下的结果……
国谷裕子又问朱镕基,如果邓小平在此,他会称赞你吗?朱镕基回答,以邓小平的性格,他也许会批评我的,认为我做得不够。国谷裕子追问是指“改革速度,还是人的意识转变速度?”朱镕基回复“他总是希望搞得快一点。”面对日本记者的直面追问,朱镕基的回答真是令人敬佩。
与在位时雷厉风行的性格相比,朱镕基退休后过着低调的生活。
朱镕基女儿朱燕告诉记者,退休之后的朱镕基,除了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都会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事,与时俱进。2017年10月,白发苍苍的朱镕基出现在党的大会上,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朱镕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很大,大家有目共睹,对他反腐败、做实事的精神,人人都很敬佩。
借此文章向朱镕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