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7 15:19:02
上海震旦博物馆认识古代陶瓷
中国陶瓷烧制在历史悠久,窑口分散各地,因为原料和工法的差异而有不同特色。本展览依古器物学的方法分为二部分,首先从“料工形纹”器物分解法介绍陶瓷器由陶土、制作、装窑、送烧到成形的过程,其次由时代与窑系的角度分绍青冷瓷、白瓷、黑瓷、三彩、釉下彩、宋代名窑、青花瓷、明清彩瓷、外销瓷及明清年款等等,带领大家进入古代陶瓷的殿堂。
上海震旦博物馆中国陶瓷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已有多样的面貌,商周时期还产生出原始瓷器,汉代铅釉陶与彩绘陶是特色,一路到了唐代,发展出唐三彩陶器与白瓷、黑瓷、秘色瓷等高瓷器。宋代号称以五大名窑著称于世,烧制出青瓷、白瓷、黑釉瓷及磁州窑系四类瓷器。宋元以降,高级瓷业逐渐集中到景德镇,以影青和青花瓷最著名。明清时期青花瓷、单色釉及彩瓷盛行,开创出五彩缤纷的工艺世界。
上海震旦博物馆新石器晚期彩陶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新时期晚期黑陶鬹
上海震旦博物馆新时期晚期黑陶鬹
汉代
上海震旦博物馆西汉彩绘未烧容易剥落彩绘骑马俑
西晋
上海震旦博物馆西晋越窑盘口壶
唐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白瓷双龙首壶
宋
上海震旦博物馆宋龙泉盖瓶
辽
上海震旦博物馆辽黄釉盘口瓶
元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磁州窑蓝釉龙纹罐
明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龙泉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陶瓷器成形工序
陶瓷器是以泥土为原料,经过人工塑形与装饰后,送入窑内火烧而成。此一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清代《景德镇陶图记》是描绘景德镇制作陶瓷器的绘本、(具体见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985213&Key=0&PostID=24517085&idWriter=0)全套图录分为十二幅,详绘取土、淘泥、做坯、利坯、乳料、画坯、蘸釉、满窑、烧窑、开窑、彩红、烧炉等过程,画风写实细腻,是识别古代工艺的史料。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黄地紫线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黄地紫线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红釉釉壶春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到清浙料蓝中泛灰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成型工法与烧窑痕迹方炉
装窑方法是指陶瓷器在窑炉内的放置方式,此一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早期不上釉陶器可以直接放入窑内叠烧,但是上了釉的陶瓷器就必须用泥条或泥块隔开,避免器表上的釉料在高温中产生流动,彼此沾染而成废品。如汉代绿釉陶表面即有隔离用的泥条痕迹,后来又发展出盒匣缽,既可产量,又能避免窑灰落在器物上面,影响美观。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手拉坯旋转痕迹青花花觚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成型工法与烧窑痕迹方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多件相叠套烧工法三足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多件相叠套烧工法三足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成形方法与制作痕迹
瓷器的成形方法有泥条盘筑法、手拉坯法及模印法三种。泥条盘筑法是将条状泥土以环绕成圈、逐层叠加的方式构成器型,表面常有修整胎体的拍打痕迹。手拉坯法是将泥块放在转盘上,利用旋转的动力将泥团拉起而做成器型,表面常有凹凸不平的手拉坯旋转痕。模印法的使用范围最广,既可将碗盘造型和纹饰一体成型,也能分段制作生动物或瓶罐等器物。模印成形法模印成形法最适合用来制作人物、动物等象生造型,或瓶、罐、炉、壶等器物,所采用的方法以分段制作为主,有前后对称法和上下分节法二大类。前者可见于辟邪烛台扁瓶等器物,后者器表隐约可见接合的痕迹,或因粘合不牢而产生裂纹,而且器内深处常有积泥现象。
窑工法与窑具痕迹
装窑方法是指陶瓷器在窑炉内的放置方式,此一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早期不上釉陶器可以直接放入窑内叠烧,但是上了釉的陶瓷器就必须用泥条或泥块隔开,避免器表上的釉料在高温中产生流动,彼此沾染而成废品。如汉代绿釉陶表面即有隔离用的泥条痕迹,后来又发展出盒匣缽,既可产量,又能避免窑灰落在器物上面,影响美观。
上海震旦博物馆汉泥块隔离垒烧痕迹绿釉印花樽
上海震旦博物馆汉胎体素烧未经施釉灰釉印花樽
上海震旦博物馆汉倒反垒烧泥条痕迹绿釉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汉泥条痕迹流釉现象绿釉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成纹工法与风格
青花瓷的纹饰用笔沾取钴料绘画而成,除了钴料的种类会带来色泽的变化外,还会因为绘画技法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效果。由于画工的描绘技法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息息相关,即使后世刻意模仿,也很难完全掌握前人的笔意与精神,于是,各个时期的青花纹饰分别展现出自然率意,活泼生动,工整拘谨等风格。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小笔勾绘大笔涂抹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笔筒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缠枝花卉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缠枝花卉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青花扁壶的成型工法
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中,都有器身呈扁平状的品类,像是元代的长方形扁壶、明代宣德时期的葫芦扁壶及清代乾隆时期的双耳扁壶等等。虽然这三类扁壶造型并不相同,但是主体部分都是由比例较大的扁平状腹部和相对比较较小的瓶颈组合而成。扁壶在制作工艺上也采分段模印粘接法制作,只是壶腹的粘接方式有前后接或上下接两种,呈现同中有异的现象。
各时期扁壶的欣赏,敬请关注,近期将会贴出。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模印压痕对接痕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青花瓷的钴料呈色
青花瓷器用钴料绘画纹饰,钴料是自然界的金属矿在国内国外都胡生产。元明清三代所使用的钴料既有海外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和回青料,也有中国境内所开采的平等青、石子青及浙江料等本土青料,这些青料来自不同的地方,其成份中的铁、锰等含量并不一样,经过高温烧制以后,色泽差异颇大,使各时期的青花纹饰呈现浓艳、淡雅、泛紫、泛灰等相异的面貌。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德石子青蓝中带灰青花龙纹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德石子青蓝中带灰青花龙纹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宣德苏麻离青黑疵斑点青花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宣德苏麻离青黑疵斑点青花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宣德苏麻离青黑疵斑点青花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到弘治平等青柔雅透蓝青花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到弘治平等青柔雅透蓝青花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钴著色剂高温烧成青花赏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造型演变
陶瓷器的形制品类多,造型也随着时代而改变,此处以水注为例,说明器型演变的概况。两晋南北朝的水注,发鸡首壶流为特征,俗称“天鸡壶”;唐代水注的壶流是短管状,器底平坦,造型趋于实用;宋代水注的颈与流明显拉长,造型修长优雅。除此之外,宋代水注常采用瓜棱造型,部分壶流细长,流口收尖,握柄则扁而弯曲,应是受外来金属器形制的影响,而演变出的新风格。
上海震旦博物馆西晋盘口鸡首系孔凹足鸡首壶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黑釉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北宋越窑瓜棱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南宋侈口长流长颈高足青白瓷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陶瓷器装饰技法
中国陶瓷的装饰方法可分为彩绘、雕刻、压印、型贴及釉彩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陶瓷器以简单的笔绘、单色釉、印纹、线刻、堆花为装饰。唐代盛行贴花、绞胎及多色釉装饰,到了宋代,装饰技法更趋多样,常见刻花、剔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及珍珠地刻花等。元明清时期在以前基础上,添加连珠纹的法花等技法,为中国陶瓷妆点出丰富的面貌。
上海震旦博物馆宋耀州窑刻花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宋白化妆土剔白露胎磁州窑白釉剔花枕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早期法花花鸟纹盖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早期法花花鸟纹盖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早期法花花鸟纹盖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早期法花花鸟纹盖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白泥堆线黑白对比白泥堆线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印贴装饰技法
印花是先将花纹刻在器模上,再压印于坯胎上的方式,既可将造型纹饰一起制作完成,又可重复使用、制作出形制大小一致的器物,常见于辽三彩、宋耀州窑系、定窑及青白瓷的产品中。“贴花”是先制作纹饰的模具,于模具内压印泥土,脱模后形成片状纹样,再粘著于坯胎器表上,效果类似浮雕、常见于汉代陶器、唐代长沙窑、宋代青白瓷窑等窑系的产品中。
上海震旦博物馆汉灰陶兽面三足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长沙窑贴花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长沙窑贴花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金碗底刮釉圈足痕迹耀州窑印花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模印成形法
模印成形法最适合用来制作人物、动物等象生造型。或是瓶、罐、壶等器物,所采用的方法以分段制作为主,有前后对称法和上下分节法二大类,前才可见于辟邪烛台和扁壶、扁瓶等器物,后者则常见于梅瓶、玉壶春瓶及大罐等器物上。这些器物虽然经过修坯的工序,但是器表隐约可见接合的痕迹,或因粘合不牢而产生裂纹,而且器内深处常有积泥现象。
上海震旦博物馆西晋越窑辟邪烛台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龙泉窑双耳扁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青花瓷的胎体釉料特征
青花瓷器的胎体是用瓷石加高岭土合成的二元配方胎土,可以承受高温,不易变形;釉料则是用釉果和少量釉灰调制,可以让青花纹饰彰显得更好。由于元明清三代在胎土淘洗程度、高岭土掺合比例及釉料配方上并不一致,影响所及,使各时期青花瓷的胎体和釉面呈现灰白、浅白、及洁白等不同色调与质感。此外,烧窑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胎与釉的品质。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釉厚乳浊呈色灰青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釉厚乳浊呈色灰青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釉厚乳浊呈色灰青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釉薄温润呈色淡青青花人物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釉薄温润呈色淡青青花人物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釉薄紧密呈色泛青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壁厚不足高岭土少变形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壁厚不足高岭土少变形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黑釉水注
上海震旦博物馆青花瓷的源流与演变青花瓷器的胎体是用瓷石加高岭土合成的二元配方胎土,可以承受高温,不易变形;釉料则是用釉果和少量釉灰调制,可以让青花纹饰彰显得更好。由于元明清三代在胎土淘洗程度、高岭土掺合比例及釉料配方上并不一致,影响所及,使各时期青花瓷的胎体和釉面呈现灰白、浅白、及洁白等不同色调与质感。此外烧窑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胎与釉的品质。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长沙窑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长沙窑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宋铁著色剂彩绘磁州窑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造型多样纹饰流畅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造型仿古纹饰拘谨
上海震旦博物馆青花瓶罐有成型工法
青花瓷的器类以瓶、罐、壶、碗、盘、炉等为主,其中还有许多形体硕大的器物。这些器物能够烧制成功,首推胎土的改良与工法的改进。我们从青花瓷粘接痕迹、压印痕迹与积泥现象获知,大部分的青花瓷都是用分段模印粘接法制作而成的。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模印压痕对接痕迹象青花牡丹纹长颈大罐
元明清青花风格比较
经过料、工、形、纹的分项研究之后,我们可以梳理出元明清三代青花瓷器的特色。在器形上,元代以大型器物取胜,明清则以变化多端著称;在胎釉方面,颜色和质感都随着窑炉工程的改进而变化;在绘画笔调上,有边缘留白、笔触留白及繁复拘谨等差异;在纹饰布局上则以既定的样稿为底本,进行一元多式的变化,让六百年的青花瓷史展现多元的风貌。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造型硕大纹饰满身青花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造型硕大纹饰满身青花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造型多样纹饰流畅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嘉靖青地白花云鹤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嘉靖青地白花云鹤纹大罐
缠枝花卉纹的演变
青花瓷器的纹饰多样,从内容可以分为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等类型。有些纹饰是因应市场需求而设计的,有些则是配合皇室品味而制作,既能反映市场的差异,也能呈现不同时代风格。如缠枝花卉纹与云龙纹就是二种识别度较高的题材,从花叶结构、钴料呈色,笔触技法及整体风格等角度,分析缠枝花卉纹的时代变化。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到明洪武叶大饱满设计留白青花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到宣德叶小花大笔触留白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嘉靖到万历长笔平涂少有留白
上海震旦博物馆龙纹演变
龙是中国特有的神灵动物,此一动物经过千年的发展、其生动灵活、矫健有力,升天潜海等出神入化的形象,早已深植在古人心中,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龙纹基调。然而钴料的差异带给龙纹不同呈色,绘画技法和审美的改变,则使龙纹的头部、脸型、五官、鬓发及鳞片等出现不同的画法,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产生名具特色的时代风格。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代龙纹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早期眼镜龙风车爪篦纹肘毫龙纹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早期眼镜龙风车爪篦纹肘毫龙纹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眼凸鸡爪肘毫短少
单色釉
釉是陶瓷表面的一层玻璃质,它的成份一般是以长石、石英、粘土为原料,加水调制而成,因为内含金属氧化物的种类不同,以及烧窑温度和氛围的差异,可以产生出不同的颜色。早期的陶瓷常见褐、绿、酱等低温色釉,瓷器成熟之初则以相对高温的青釉为主,后来对铜、铁、钴、锰等著色剂及窑工程都能精准掌握后,开发出白、蓝、黄、红等釉色,变化非常丰富。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德化窑白瓷鼎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仿哥窑式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仿哥窑式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孔雀绿三足炉
上海震旦博物馆辽黄釉皮囊壶
三彩釉
三彩釉是以铅化合物为助熔剂的釉料,加上各种金属著色剂,可烧成各种釉彩。此一技法可以早溯到汉代,汉绿釉与褐釉等单色釉陶器即属铅釉。到了唐代,陶工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征,在釉料中加入铜、铁、锰、钴等多种金属发色剂,能烧出绿、褐、紫、蓝等绚丽斑斓的颜色。其后,辽、宋到明清也都能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及清代的素三彩。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素三彩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三彩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三彩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三彩印花枕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三彩印花枕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磁州绿釉梅瓶
外销瓷
中国古代陶瓷向海外销售发展始于唐代,经过宋、元时期,市场遍及东亚、东两代大力开拓后,到了明清时期,市场遍及东亚、东南亚、中东及非洲、欧洲等地,使陶瓷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产业。这些外销瓷既有中国本地的传统样式,也有配合外国人士所制作的品类,既能呈现中国古代陶瓷的过程,又能反映中外经贸关系、对外交通及文化交流等现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青花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红线彩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广彩海棠口瓶
釉下彩绘
釉下彩绘是指在成形的器胎上,用笔蘸彩料图绘纹饰,之后,再施加一层明釉或其他浅色釉料,送入窑内烘烧,因此称作釉下彩绘。此一技法常见于唐代湖南长沙窑产品中,经过宋代磁州窑系的推展,到元代以后更加成熟。釉下彩绘可以按照烧窑的温度,分为低温釉下彩绘与高温釉下彩绘二类,其中以高温釉下彩绘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对后代影响最为深远。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
上海震旦博物馆金铁绘虎枕
上海震旦博物馆唐褐绿彩虎枕
胎釉装饰技法
胎釉装饰可以分为纹胎、胶釉、白釉剔花及黑釉剔花四类。“绞胎”是将二种颜色不同的泥土相揉出花纹,切片粘在胎体上作装饰。“绞釉”是将二纹种釉料相拌出具深浅差异的纹理,烧成花纹。“白釉剔花”是在黄褐色胎上敷以白色化妆土,划出纹饰,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施透明釉送烧。“黑釉剔花”是在胎体上施黑釉,划出花纹后,剔除花纹以外的黑釉即可烧成。
上海震旦博物馆西夏黑釉剔花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辽黄褐釉绞釉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辽黄褐釉绞釉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宋白化妆土纹饰露胎磁州窑枕头
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龙纹演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地白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地白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地白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地白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蓝地白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蓝地白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蓝地白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蓝地白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云龙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双狮耳盖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双狮耳盖罐
龙纹瓶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波涛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波涛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云龙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云龙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云龙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云龙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双耳葫芦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双耳葫芦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
德青花云龙纹双耳葫芦扁壶
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穿花应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红彩波涛云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红彩波涛云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红彩波涛云龙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莲塘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龙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龙纹盘
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盘圆口折沿,浅弧壁,圈足,砂底无釉。盘心青花描绘鲭、鲢二鱼对游于水藻浮萍中,外围绕缠枝莲纹一周,折沿面上绘柿蒂斜格锦纹一道,纹饰间共饰青线八道,盘外壁一周满饰缠枝莲纹。青花釉色浓艳鲜丽,多处带铁褐疵斑,釉面多有缩釉棕眼。圈足底部呈火石红色,可见拉坯遗痕,由中心向外呈螺旋形。元青花受当代绘画影响至鉅。鱼藻纹与缠枝莲纹为元代青花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具有富饶多子的吉祥寓意,两者皆传承自宋代,然画工及图样均较宋瓷更为精细生动,此与青花画稿可能出自当代画家之手不无关联。元青花工笔描绘,纹饰繁密,层次丰富,主题明显。此盘呈现进口青料的浓艳特征,无论画工、釉色均富典型元代特色。元青花大盘同时也反映了草原民族及伊斯兰世界席地而坐,共同饮食的生活习惯。40公分以上的大盘、大碗在元代以前,向所未见。圆口或莲瓣口的青花折沿大盘,虽满饰纹样,但主题明确。这类大盘不仅作为蒙古族统治者内需之用,亦提供中东贵族市场的需要。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莲塘水禽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鹦鹉桃宝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鹦鹉桃宝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庭院锦雉印花牡丹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庭院锦雉印花牡丹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地白花杂宝花卉纹大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青花葡萄花卉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缠枝花卉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雍正缠枝花卉纹盘
上海震旦博物馆南宋三角支钉使用痕迹官窑窑具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红釉盘
青花中的故事图纹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昭君出塞图大罐)
???看震旦博物馆总感觉大器重器多了,不像是馆藏物品,而至于是不是原品,我眼拙也没看出,只是这件也应该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昭君出塞图大罐,应该存于日本出光美术馆,这是高仿?还有博物馆的光只易于眼睛观赏,不易于拍摄,上下两头光线亮,与中部形成强烈反差,不能用三用架,拍完图自己一点都不满意。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统青花人物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统青花人物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统青花人物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统青花人物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统青花人物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正统青花人物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对震旦博物馆有这么多的重器,心中总存疑惑,比如这件,应该存于南京市博物馆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明初沐英墓,想来这些重器都是独一无二,震旦博物馆的展品难道只是借展?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顺治青花人物纹筒形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顺治青花人物纹筒形瓶
唇口微撇,短颈,长筒腹,平底露胎无釉。瓶肩及底边留白,各刻暗花斜线波涛纹及弦纹四道,瓶颈及器身通绘青花纹饰,颈部为折枝菊花及杂宝纹二组,器身则描画山水人物故事图。全器胎体厚重,质坚细腻,青花釉色明艳鲜丽,暗刻积釉处,白釉微泛青色。这类筒式瓶或尊形瓶,为景德镇明末清初民窑常见的形制。明末清初官窑多采官搭民烧制度,一定数量的民窑精品亦进入宫廷,类似作品两岸故宫皆有收藏。顺治青花处于明清过渡时期,许多作品上遗有浓厚的天启、崇祯风格,青花使用国产浙料,青翠明亮,接近康熙朝青花釉色。青花纹饰,采用细笔勾边,多层次平涂技法,侧笔皴法描绘山头,涂、染技法描绘山水、衣着及花卉植物等等,凸显画面的明暗立体效果,与康熙朝青花的传承关系显而易见。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顺治青花人物纹筒形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圆笔筒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圆笔筒
青花花鸟鱼虫纹瓷器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年代:元代(1271-1368)
规格:高30.5公分、口径22公分、腹径35公分、足径20公分
外壁通体青花绘雌雄孔雀一对,戏游牡丹花丛中,花园两面各置湖石、石侧植牡丹两株,左右伸展,牡丹花有含苞待放着、盛开者则有俯、仰、侧、覆等姿态各异。口沿波涛纹一周,纹饰之间加绘青线四道。青花釉色浓丽明艳,多处可见渗青铁锈斑。器内白釉泛青,内底及器壁留有拉坯及套接遗痕。外底无釉,带旧鋦钉。孔雀温驯美丽,传说为具有“九德”的瑞鸟,孔雀与盛开的牡丹纹饰则寓有花开富贵的吉祥意义,为宋元以来花鸟绘画以及各类工艺品上经常使用的图样。这件孔雀牡丹罐绘工精细,与大英博物馆所藏雷同,应属同一画稿。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莲塘鱼藻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莲塘鱼藻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莲塘鱼藻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莲塘鱼藻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鱼藻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凰草虫花卉纹八角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凰草虫花卉纹八角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凰草虫花卉纹八角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凰草虫花卉纹八角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水波海马牡丹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水波海马牡丹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水波海马牡丹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水波海马牡丹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花鸟灵芝龙纹大花觚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花鸟灵芝龙纹大花觚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万历青花花鸟灵芝龙纹大花觚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嘉靖青花波涛海兽云鹤纹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嘉靖青花波涛海兽云鹤纹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嘉靖青花波涛海兽云鹤纹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青花凤鸟穿花纹长颈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成化青花凤鸟穿花纹长颈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麒麟凤纹玉壶春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麒麟凤纹玉壶春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麒麟凤纹玉壶春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麒麟凤纹玉壶春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麒麟凤纹玉壶春瓶
青花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
扁壶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吊挂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鸟纹四系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鸟纹四系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鸟纹四系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双龙戏珠纹四系螭耳扁壶
年代:元代(1271-1368)
规格:高40.8公分、口径8公分、腹宽29公分、足径24.5×9.5公分
扁壶唇口,短颈,器身呈扁长方腹、上微宽似马蹄形,肩两侧各贴有螭龙纹双繫,长方足。器身两面上方均绘如意云头纹,纹内画穿花双凤纹,花卉一为菊花,一为石榴花,双凤姿态均不相同;器身下半部各画双龙戏珠纹,上下加饰云纹及波涛海水纹;壶两侧饰如意纹及缠枝莲。青花釉色浓艳明丽,多处带铁褐疵斑。胎体略重,质坚细腻,长方形底足内凹无釉,但多处沾黏白釉,白釉泛青,底留刮修遗痕,胎釉间呈浅橘色。扁壶形制或源自北方游牧民族,亦有中东金属器之说,然未能具体检出原器形。元代扁壶采分段模印接黏成形的工艺,此壶两侧自器肩而下与整个底边一圈均呈现明显的胎壁接痕,说明其两面组接再加器底的制作过程。扁壶纹饰为典型元代风格,元代常见使用的如意云头纹,来自金、元袍服上的披肩织品等装饰,穿花双凤纹亦借鉴宋代织品,元代青花将各种流行的纹饰汇聚之表现,造成青花纹饰的独特风格,风靡一世,至今仍魅力不减。这类扁壶传世不多,弥足珍贵,现有资料约十件左右,土耳其托普卡普博物馆一件、伊朗国家博物馆二件(原藏阿迪比尔陵寺)、英国维多利亚·亚伯美术馆一件、2003年纽约Doyleauction拍卖出现一件、日本二件。本器与日本出光美术馆所藏相近。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双龙戏珠纹四系螭耳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双龙戏珠纹四系螭耳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双龙戏珠纹四系螭耳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海涛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缠枝莲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缠枝莲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缠枝莲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缠枝莲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缠枝莲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海涛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海涛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海涛纹扁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福寿双全海涛纹扁壶
青花葫芦瓶执壶等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葫芦瓶
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孔雀瓜果草虫纹八角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葫芦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花卉纹狮纽盖八角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花卉纹将军持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穿莲凤纹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首莲纹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首莲纹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首莲纹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首莲纹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凤首莲纹执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马克杯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马克杯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马克杯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麒麟凤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麒麟凤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双兽耳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双兽耳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双兽耳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双兽耳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地白花秋葵折沿花盆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地白花秋葵折沿花盆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花觚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花觚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吉祥纹大罐
上海震旦博物馆清乾隆青花莲托八吉祥纹大罐